朋友读完《曾国藩全集》的一些感悟

in #thinking6 years ago

以前我们对于理想的认知,尤其是中国教育对教育的认知是一种目标论。是由a到b,从现在的我到科学家,到商人,到明星。

以前我们只强调要努力,要勤奋,而模糊了其中的过程。它并没说明,完成这个过程的艰辛,没有任何细节。

职业只是一个目标论,过程是被忽视的,只能自己摸索。很多人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挫折。普通人会跟容易失败,更容易放弃。

这种设定目标的方法,不是一个很好的设定。我们应该设定,如何过完的我一生。与其想我们要度过怎样的一生,不如想我们用怎样的方式度过一生。

怎样的一生,就是形容对人生一种的“名词”,是某种样子!到达某个点,比如富有,成就,名声!

怎样度过一生,是一种状态。我们不应该去考虑我们与目标的距离,应该考虑如何架设这个桥!这个桥要假设到哪里去!

我和目标有一个宏观的距离,这种距离是被无视的,被一种所谓的努力,所谓的奋斗就填充了!努力也好,奋斗也好,就像是一座不稳固的桥。很多人会掉下去,只有少数幸运儿才能走过去。

*我受到的启示,以前让我谈理想,实际上我们是谈一种职业背后的精神,而我们误以为只要从事这个职业,就一定会继承这种职业。比如在我们少年时,有人被警察这种正义勇敢的精神所吸引,有人会被科学家探索世界的乐趣所吸引。但是我们长大了会惊讶地发现,有些警察是坏警察,他们会滥用公权玩忽职守,有些科学家不搞科研,可能开会时间比搞探索的时间都长。

所谓的状态,就是我们知道未来的每一天是如何过的,甚至可以描述细节。比如在未来的每一天,我们的早餐吃什么,喝什么!科学家只是一个标签,我们应该搞清楚,自己是搞科研而不是去开会!其实这是一个过程,未来的某一天的状态,决定了我今天的做的是事情,决定了我今天的状态。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想成为施瓦辛格那样的健美的男人,我就必须从现在开始,明确近期每天吃什么,睡多长时间,运动多少。甚至我们大致清楚未来几年内,同样的问题。这就是我理解的状态。*

曾国藩和王阳明。
两个人的前半生都很坎坷,曾国藩是运气好,而王阳明是运气差。
他们都是被自己误导,然后通过不断的反思,才开始自己新的人生。

牛人都有坎坷的经理
我们每个人对世界都有一套认识,但是这并不符合当下世界的规则。只有把自己的认识丢弃在世界的规则下碰撞和磨练时,这种认识才会磨砺成世界需要的样子,这套认识才能是社会需要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