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口的修伞翁》
梅雨季来临前,老金的修伞摊总会准时出现在巷子口。一张折叠木桌,几根挂着伞骨的麻绳,还有那个总冒着热气的搪瓷缸,构成了这个小小的避风港。
他的修伞手艺堪称一绝。骨架变形的伞到他手里,经那布满老茧的手指轻轻一捋,立刻恢复笔挺;伞面破洞处,他能补上同色布料,针脚细密得像是原本就有的花纹。最绝的是他调伞骨的功夫——不用尺子,全凭手感,修好的伞开合时"唰"的一声,比新买的还利落。
老金有个特别的习惯:每修完一把伞,都要撑开转三圈。阳光透过补丁,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说这是在给伞"招魂"。有把民国时期的油纸伞,他花了半个月修复,最后在伞骨内侧刻了朵小小的梅花。
最神奇的是他的"相伞术"。伞往桌上一放,他摸两下伞柄就说:"主人性子急"或是"常被忘在公交车上"。有回白领姑娘来修伞,他端详良久说:"伞没坏,是撑伞的人太累了。"后来那姑娘辞了职,带着这把伞去江南旅行。
台风天是他最忙的时候。被狂风吹折的伞堆成小山,他就着路灯加班修理。修好也不急着收钱,总说:"让伞回家歇两天。"那些经他手救回来的伞,后来都出奇地耐用,像是懂得感恩似的。
如今自动伞当道,老金却开始收集老式伞具。他的摊位多了块小黑板,写着"伞的故事会"。下雨天,常有路人挤在棚子下躲雨,他就泡上菊花茶,讲每把老伞的来历。在这个追求便捷的时代,这个固执的老头和他叮当作响的修伞摊,成了城市里最诗意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