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秤人》

in #story15 days ago

老秦的秤铺开在菜场后门,门口那杆老式铜秤被摩挲得锃亮,像轮小小的满月。三平米的铺子里,挂满了各式秤砣,从药铺用的戥子到粮店使的磅秤,排在一起像套古怪的风铃。

他的修秤工具都收在个桃木盒里,黄铜秤盘要先用麂皮擦净,砝码得用镊子夹着摆
IMG_20250401_155818.jpg
。校秤时总爱哼着《茉莉花》,鼻梁上的老花镜滑到嘴边也顾不上扶。街坊们都说,经秦师傅调校的秤,称东西总多出几分福气。

最神的是他的"问诊"本事。秤往台上一放,他拨两下秤砣就说:"卖海鲜用的吧?"或是"最近生意不顺?手抖了。"有回鱼贩子来校秤,他听完秤杆晃动的声响却说:"秤是准的,是心偏了。"后来那贩子改行开了早餐铺,生意反倒红火起来。

逢年过节前,他的活计最多。卖年货的、办喜事的,都急着来校秤。他总要多校一遍,说:"秤不准,福气就跑啦。"那些经他手的秤,后来称出的东西都格外香甜,像是沾了喜气。

如今电子秤普及,老秦却迷上了修复老秤。戥子缺了星他给补上,秤杆裂了他用银丝缠好。最近他在收集带故事的秤——称过抗日粮的、量过嫁妆的,每杆秤上都刻着小小的"正"字。

傍晚收摊时,他总要把那杆铜秤擦得能照见人影。在这个扫码付款的年代,老秦的秤铺像首古老的童谣,提醒着我们:有些公道,还得靠实实在在的份量。就像他常说的:"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