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店的守夜人》
老吴的旧书店开在文化宫拐角,绿漆木门上的铜铃已经哑了嗓子。每天深夜,当整条街沉入黑暗,只有他橱窗里的台灯还亮着,像一本被翻开的书页。
书架是自制的,用的都是老电影院拆下来的柚木地板。书按老吴自己的分类法摆着:"会流泪的"、"适合下酒的"、"雨天读来最妙的那种"。每本书扉页都夹着张牛皮纸,上面是他用钢笔写的短评,字迹瘦劲得像老树的枝桠。
最绝的是他的"荐书术"。顾客刚跨进门,他扫一眼衣角鞋跟,就能从架上抽出本恰合心意的。有回失恋的姑娘哭着进来,他默默递上本《夜航西飞》,书里夹着朵压干的玫瑰。后来姑娘带着新婚丈夫来致谢,老吴只是笑着又塞给他们一本《我们仨》。
书店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雨天可以赊账,雪天能借宿。阁楼上那张旧沙发,救赎过不少落魄文人。诗人老吴总说:"书和人一样,淋了雨要晾,受了伤要养。"去年台风天,他连夜把珍本书搬上楼,自己却睡在漏雨的柜台边。
现在电子书盛行,他却添置了台老式油印机,帮客人印制私藏诗集。年轻人来拍短视频,他也不恼,反倒泡上一壶陈年普洱:"慢慢拍,书要慢慢读才入味。"
深夜路过时,常能看见他戴着老花镜修补书脊的背影。那些细小的动作——抚平卷角、粘合脱页、穿针引线——像是在进行某种庄严的仪式。在这个追求流量的时代,这间亮到天明的旧书店,固执地守护着纸张与墨水最原始的温暖。
当晨光漫过书架,老吴会轻轻拂去书封上的薄尘。这个动作他重复了三十年,仿佛在与每个故事的主人公道早安。或许正是这份坚持,让这座水泥森林里,始终留着一盏为夜归人亮着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