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咋写?老头给蒲松龄出主意,先抽粗烟后喝苦茶

in #steemit12 days ago

人活一辈子,想混出点名堂不容易。能让世世代代都记住你,更不容易。

有这么一个教书先生,一辈子没考中举人,没一官半职,却因为写了一本狐精志怪的小说,从而青史留名,流芳百世。

他就是清朝著名的民间文学家,如今自媒体民间故事的祖师爷,蒲松龄。

蒲松龄一辈子写过很多东西,最有名的当属《聊斋志异》。以民间流传的故事为基础,通过天才的艺术加工和再创作,成为著名的短篇志怪小说集。

《聊斋志异》从问世以来,三百年间,被广为传抄转述;无数文人争相仿作“聊斋体”笔记小说,如袁枚的《子不语》、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都属于同类之作。虽然文笔,涉猎范围远远高于《聊斋志异》,但世人普遍认为“小说家谈狐说鬼之书,以聊斋为第一”。将其视为“稗史必传之书”,不仅文学圈大V点赞叫好,连老百姓也喜欢看,喜欢听,很多某些富有戏剧性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被改为评书,戏曲等作品,流传至今。

蒲松龄为什么写《聊斋》,《聊斋》中的故事为什么好看,久而不衰,奥秘究竟在什么地方?

关键在于有个老汉给蒲松龄出了一个主意。

“抽最粗的烟,喝最苦的茶”

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生于明未崇祯十三年,死于清康熙五十四年。虽然祖上在元朝当过官,但历经百年,家道逐渐落魄。到了他这一代,顶多只能算是书香门第,别说没有金元宝,就连房子都没隔间,找人借了一块门板当板墙,生活可以说相当贫困了。

蒲松龄想过好日子,但祖上没留下豪宅地产,只能走“科举”一条路。然而世间造化弄人,考了一辈子,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始终考不取举人。无奈之下,只好做教书先生,勉强混碗饭吃。

人活得不得已,自然只能利用特长,寄情于文字,把笔作为武器,借狐精鬼怪之口控诉社会的黑暗不公,反映现实百姓生活。

为了收集更多离奇有趣的故事,蒲松龄在路边摆了一张桌子,煮了一大锅的绿豆粥,只要看见有人路过,就会拦住这个人讲故事,请他喝绿豆粥解渴。

蒲松龄请人喝绿豆汤是为了收集故事,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故事,也不是每个人的故事都值得写进书里。

绿豆汤喝了几百斤,收集的故事质量令人堪忧,这让蒲松龄愁眉不展,不知如何是好。

有一个驼背老大爷,看蒲松龄为了写书,每天风吹日晒蹲在路边,既可怜又可笑,于是给他出主意,教他怎样搜集民间故事,如何写好故事。

总结四字要诀,“甜、酸、苦、辣”!

甜,是嘴要甜,想听好故事,就不能硬上弓,要对人要和气,称呼要得体好听,男女老少都接近,故事多得写不赢!

酸,是心肠酸,能打动人。只有说故事的人伤心,搜集故事的人流泪,才能写出好故事。要是长了木头心,故事那能动人心?

苦,有两重意思:一是泡壶苦茶给讲故事的人喝,给他润喉;另外还要做到不畏困难:十冬腊月不怕冷,大暑炎炎不怕热,无衣无食不怕苦!

辣,也有两重意思:一是准备劲大的旱烟给讲故事的人抽,在吞云吐雾之中思索情节;另外故事也要挥洒泼辣,不能藏着掖着,就是要一巴掌打在脸上的感觉,让人感觉火辣辣的,只有这样才能刻骨铭心!

蒲松龄把老头的话记在心里,按照嘱咐,又在桌子上放了一大壶苦茶,一袋子旱烟。别人喝茶抽烟,他伏案急笔,把听来的奇闻异事写在纸上。

就这样,日积月累,蒲松龄收集了上千个民间故事,精中选优,二次加工完善,这才有了脍炙人口的《聊斋故事》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蒲松龄临终的时候,也没有完全写完《聊斋志异》,因为天下的奇事太多了,老百姓心中的苦水倒不完,所以蒲松龄心有不甘,死的时候一只眼未闭,意思是希望后人能继承他的遗志,把《聊斋》传承下去。

一个好的故事不仅要有妖媚的狐仙,更要有直指人心,刺痛灵魂的深层含义。

抽粗烟,喝苦茶,品味人生酸甜苦辣。
dreamina_7422154113011485964_172810537226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