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主义

人们见过的主义已经够多,再添加一个亦未尝不可。但新近冒出的一个主义,却没法让你无动于衷,它叫做躺平主义,单单是这个名词就够新奇了。而且,这一主义刚一现身,就身手不凡,赢得了可观的追随者,以致造成了一股不大不小的潮流。就是见识主义无数的老于世故者,也不能不深感诧异:这是何方魔怪突降人间?它于国人究竟是祸还是福呢?

image.png

魔头降世

我或许还不至于老于世故,但肯定不再是神经过敏之人,不会对任何突然冒出的新鲜事儿都激动不已。

但躺平主义出来之后,还真不能装作没看见,因为即使最粗心大意的人,也会惊奇地发现,真有为数不少的人,竟然就在你眼前躺平了!这种景象,你一辈子何曾见过?躺平者当然“躺姿”各异,并非千篇一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躺下之后都再无作为,就差没有咽气了。这番景象,再冷静沉着的人,岂能不恐惧、震骇?倘若躺平之人越来越多,这个社会岂不将归于沉寂?倘若躺平之风登堂入室,直吹入你的家庭,子女亲属都躺平在你的眼前,你还能平安度日?

自从盘古开天地,我们的先人经历劫难无数:外敌入侵、兵荒马乱、天灾人祸、瘟疫流行……,也没有听说躺平之类的荒唐事。而在和平年代猝然而至的躺平之风,实在诡异、魔幻,不可理喻。如果只是个别人躺平,或许未足介意,就当是几个没出息的人装疯卖傻罢了。成批的人“倒下”,就真正是危机了!历史上社会危机无数,今天这种危机何曾见过?还能不疑心是魔头降世,还能不恐慌莫名!

我不禁想起一件旧事。前些年,一位同事的孩子在家闲着。这小子天资聪颖,已戴博士帽一顶,正当豆蔻年华,前途似锦。但不知哪一根筋不通,就是死活不去找工作,每天躺在家里玩电游。一个大男孩,整日窝在家里不动不挪,没有一分钱收入,却忍心啃年老父母,成天好吃好喝;已到了谈婚论娶之年,眼看同龄人都已娶妻生子,也无动于衷,毫不在意急坏了年迈双亲。他父母工资不高,家中渐渐入不敷出。有一次,他的母亲找到我,求我帮忙申请困难补助,理由是儿子已经养不起自己的手机了。想到那个宝贝儿子成天躺在家里,我不禁脱口而出:就不能叫你儿子好歹出去找点活干吗?

显然,这个慈母已经叫不起躺平的儿子了,虽然那时还没有流行“躺平”一词。

躺平之人也不见得成天在睡大觉,只是不承担正常人义无反顾的人生义务而已。他们信奉所谓“三不主义”:不工作、不成家、不生育。这几条恰恰最要命,在旧时代肯定得定为不孝之子了。倘年青人都这样,岂不只有亡国一途!人口学家早有结论:人类社会要能存续,人口增长率必须在0.5%以上。而一个有许多人躺平的社会,不可能达到这种人口增长率,岂可逃脱覆灭之灾!如此简单的道理,应当人人明白,根本无须人口学家出来警告。

如果躺平之人都只是默默行事,并不宣扬一套系统的主张,蛊惑他人,那么不过仅仅是躺平,而不是躺平主义。一种行为一旦成了主义,就不简单了。你想必见过强盗,但听说过“强盗主义”吗?一个盛行“强盗主义”的社会岂不恐怖之至!一种主义无论多么邪恶,哪怕是法西斯主义,都会被人乔装打扮,蛊惑世人。“躺平主义”似乎并不凶神恶煞,颇有一点软绵绵的形象,但一旦流行并成了气候,其危害之大,几乎无需证明。今天,倒还没有人宣布“躺平主义”已经登堂入室,社会各界热切关注,或许只是未雨绸缪而已。

要将“躺平主义”这一出笼魔怪推回去,看来是不可能了。但尽可能压抑其活动空间,使其不致四处行恶,或许还来得及吧。

世评如潮

我向来不爱追赶时尚。“躺平主义”固属时尚,但名声不佳,对之更缺少兴趣。因此,我不可能成为发现、关注并鼓吹“躺平主义”的先行者。当我初次听到“躺平”一词时,“躺平主义”已经降世多时了。此时,自媒体对于“躺平”已经相当关注,网络空间中一片嘈杂之声,真有点沸反盈天的光景。

我们是这样的国度:如果对某样东西人们近于本能地否定它,那么,一定少有人斗胆去肯定它;大家都顺势而行是最可能的选择。于是,万炮齐轰“躺平主义”这种局面,几乎在一开始就注定了。人们怎么可能替“躺平”说好话呢,它一出现就长相难看,再无判断力的人也知道,这种东西绝对登不了大雅之堂,尤其不会为官方所喜。该如何选择取向就不说自明了。

不过,即使是都对“躺平”开火,说法也是各各不同的。“躺平”
固然形象不佳,但似乎还不至于是什么危险异端,即使开展口诛笔伐,
也未必都用最凶猛的火力。

大致说来,世评可分为上中下三种。

最狠者,直称“躺平”就是危害社会的公害,只差没有搬出韩非子的笔法,如同当年韩非声讨“五蠹”一样,将“躺平”归入社会的主要祸害之内。进一步就免不了“上联下挂”,透出传统的阴谋论手法来。这种极端的世评不多,且放一边不论。

其次是稍温和的折中说法,是多数评论者的观点:躺平固然不可取,但毕竟事出有因,躺平者各有其难处,多半属于不得已。不工作——那是因为求职不易,屡屡受挫之后岂能不心灰意懒;不成家——那是因为当下成家成本太高,望而生畏;不生育——那是因为谋生已足够艰难,养活自己尚且不易,哪来生儿育女的本钱!

更宽容者,就几乎站在躺平者的立场上说话了:将社会的弱势者推到了难以求生的境地,“站着不知腰痛”的人,有什么权利指责别人躺平?这些人如果不躺平,出路又何在呢?持这种看法的人或许并不是多数;更可能的是,这些人并没有将自己心中的狠话全说出来,但已经足够让肉食者担心了。

“躺平”本来是一种消极状态,似无大害;但一旦蓄积足够的愤懑,就不免有“冲破高压锅”的危险。而上面这番评论,岂不是在鼓励躺平!因此,与其对“躺平者”使狠,似乎更应对宽容躺平的评论者使狠!舆论空间的这种逻辑,一点也不陌生啊。

前世今生

“躺平主义”突如其来,社会各界似乎都措手不及,迄今并无深思熟虑的应对方法。普通人即使心有所思,也不过是发点“何至如此”的感叹而已,并无深究的兴趣与能力。

思想界就不同了,他们不能不深入探讨:“躺平”因何而起,“躺平主义”从何而来?这当然非自媒体写手所能轻易回答;而且,他们也多半不认为自己有责任给出答案。然而,那些自认深刻的人就不免想:这些才是当今社会真正重要的问题;如果没有某种透彻的思考,怎么可能防范不期而至的社会危机呢?

“躺平”当然是一个新词,时髦之极;但“躺平行为”或者“躺平状态”绝非起于今日,甚至可以说古已有之。就是动物,也有躺平的时候,这就是:陷入困境而完全无望解脱的动物,选择放弃任何自救之道,消极地等待末日来临。人类心智更加发达,倘若陷入类似困境,当然不免有复杂得多的心理反应,但在行为上,多半也是无所作为而已,就如通常所说的“心如死灰”。

可见,“躺平”是对于无可改变的困境的一种消极应对,它缘于深深的绝望;而绝望则源于不可摆脱的困境。

人类陷于这种绝望状态并不罕见,古今中外都有很多事例为证。因此,历史上选择躺平的人应当不可胜数,只是,这些不幸者的故事多半湮灭无闻。这样,“躺平”的“前世”不能不面目模糊。

“躺平”的“今生”就在眼下,已经无人不知。但还是必要强调一个重大区别,这就是现代人处于完全不同的信息条件下。在互联网时代,几乎不再有完全孤立的个人。在物理环境中处于原子化状态的个人,借助于互联网,生活在充分联系的网络中。这种普遍联系至少造成两种后果:躺平者即使孤处穷乡僻壤,其躺平状态与命运也可能得到外界的一定关注,而这或许可能缓和躺平的事实,这是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躺平”会借助于互联网瘟疫般地传播,将更多的人拖入躺平境地。这种效果就显得负面了。

是祸是福

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人看作胆小鬼,对于突然出现的负面事件不胜焦虑。或许有些好笑,一个地道的草民,竟然会为天下人忧!难道范仲淹、王夫之、谭嗣同的基因,也会移植到草民心中?其实,心忧天下也不必学范仲淹。今天,心忧天下之人多矣!唯一不在意天下祸福的人,恰恰是那些没心肝的坐天下者。

闲话放过,回归正题。我的心愿其实很简单,就是不希望看到,这个多灾多难的父母之邦,竟然被一个莫名其妙的“躺平”潮流所淹没。

然而,怎么知道“躺平”肯定会带来灾难呢?或许,这不过是虚惊一场吧。这就需要作一点分析。

已经提到,“躺平”并非一种完全的现代病,它的出现甚至可以追溯到历史的深处。既然任何时代都没有因为“躺平”流行而瘫痪,那么,高估“躺平”的危害似乎就缺少依据。即使“躺平”是一种特殊的瘟疫,它也不可能在一时间突然击倒社会。但这种“躺平”瘟疫长期持续呢?你想必知道,魏晋六朝绵延四百年,就是一个士大夫普遍“躺平”的年代。本应大有作为的才智之士,居然“躺平”到桃花源中去了。幸亏皇天护佑,华夏之邦并未亡国灭种,但灾难之深重,仍然使今人痛彻心脾、不堪回首!

问题就在这里:任何社会都承受不了绵延不绝的躺平!一旦这种情况出现,社会将在几个方面遭到不可修复的伤害。

首先,“躺平”几乎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一个人一旦陷入躺平状态,就会逐渐丧失“站立”功能——此处指获取生活资源、过正常日子的能力。不可能站起来的人,除了继续“躺平”之外,将别无选择。而且,长期处于“躺平”状态的人,势必在身心上都产生“状态依赖”,“躺平”会真正成为他的唯一喜爱,乃至须臾不可脱离,岂止是不能“站起来”,而且也不再愿意“站起来”!这样一来,就几乎可以断言:“躺平者”群体将无望缩小。

其次,“躺平者”群体的存在与渐见扩大,从任何方面来看,都是社会的噩梦。无论在物质还是在精神上,躺平者对于增进社会资源都毫无贡献,只是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这对于社会活力的维持,当然是纯粹的弊端。

除了直接的损失之外,在影响力方面的间接损失亦不可低估。尤其要提到“躺平主义”。今天说“躺平主义”会成为一种强势的意识形态、会如同原教旨主义的伊斯兰教义一样逞凶肆虐,不免有点危言耸听。“躺平主义”没有那样强势,也没有那种进攻性的威慑力,今天也没有突出的影响力。但“躺平主义”的特点就是“软刀子割肉”,不著形迹,在不知不觉之中慢慢吞噬着社会的精髓。

此中的道理一点也不深奥:试想,如果一个社会中许多不乏才智的人,不再有创建生活的兴趣与雄心,甚至都没有享受生活的愿望,心如死灰,只想躲进某个桃花源或者终南山,名曰修身养性,实则逃避现实生活的种种挑战——如果“躺平主义”具有愈来愈大的影响力,乃至有愈来愈多的人,宁愿“躺平”,还有谁来匡救这个世界?

Sort: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