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嘴上不想上班,但到了工位就比谁都「卷」呢?

in #cn9 days ago

这种现象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反映了现代职场中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动因。以下是几种关键原因的解释:

  1. 「嘴嗨」与行为的割裂
    发泄情绪:抱怨工作是一种低成本的情绪释放方式,类似"吐槽文化",实际行为未必与言论一致。

社交认同:嘴上附和"不想上班"容易获得同事共鸣(类似学生时代说"没复习"却考高分),是一种保护性社交策略。

  1. 隐性竞争的压力
    职场生存本能:即使内心抗拒,但意识到:

裁员风险(尤其35+职场人)

晋升机会有限("你不卷,别人会卷")

KPI/OKR等量化考核的压迫

剧场效应:当有人开始加班,其他人被迫跟进,形成恶性循环。

  1. 「卷」的非自愿性
    系统性裹挟:

领导不走下属不敢走

弹性工作制变相延长工时

隐形规则(如下班后微信秒回)

工作设计缺陷:无效会议、重复流程、突发任务等消耗精力,导致"被迫卷"。

  1. 心理补偿机制
    自我说服:通过努力工作缓解焦虑("虽然讨厌,但至少证明我有价值")

成就感成瘾:部分人通过超额完成目标获得短暂快感,形成行为闭环。

  1. 群体无意识模仿
    从众心理:当团队多数人加班时,个体可能无意识地跟随,即使效率低下。

榜样效应:职场中晋升快的往往是"卷王",形成行为示范。

  1. 「表演性劳动」的兴起
    数字化监控:企业微信/钉钉已读功能、屏幕监控软件等,促使员工表演"努力工作"。

向上管理:故意让领导看到加班(如深夜发工作邮件),实际产出未必高。

◼ 深层矛盾:「劳动异化」的现代体现
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概念在当代依然适用:当劳动成果(升职加薪)与劳动过程(枯燥重复)割裂时,人们会:

厌恶劳动过程但追求劳动结果

用"卷"来换取消费主义时代的物质补偿(如"拼命赚钱然后报复性购物")

这种现象本质是个体在资本规则下的适应性生存策略,嘴上反抗但行为服从,恰似一种温和的"职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要改变这种情况,可能需要从工作意义重构、企业管理优化(如结果导向替代工时考核)等系统性层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