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大要闻】【新华网】鲁东大学聚焦文化赋能 打造研究生文化思政育人品牌

in #cn2 days ago

面对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鲁东大学交出了一份特色鲜明的答卷。该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钱国旗教授介绍,“我们聚焦文化赋能,打造研究生文化思政育人品牌,开辟出一条具有示范推广意义的创新路径。”

三维文化协同,构建“大思政”教学新生态

“我们突破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将文化浸润作为价值引领的重要载体。”钱国旗介绍,“鲁东大学结合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聚焦文化赋能,突出文化浸润,注重知行合一,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系统化构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红色文化、大学学术文化三维文化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教学体系。”

在具体实践中,鲁东大学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以道观之”的人文智慧启迪,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育人;立足地方红色文化,依托鲁东大学“思政在线”网络矩阵、“五个一红色教育平台”,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激发研究生的爱国情怀与报国志向;立足大学学术文化,加强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和学术道德教育,激励广大研究生树立服务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的学术志向,提升学术创新和实践创造能力。

钱国旗表示,这种三维交互机制,形成了价值引领铸魂、专业养成强基、学术创新赋能、社会担当砺行、文化自信塑根的育人闭环,系统提升了研究生知行合一的综合素质。

双线实践体系,打造知行合一育人闭环

“为解决思政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这个难题,鲁东大学探索出一条新路径,就是深化理实一体、道术融合的双线大实践研学体系,促进研究生思想、学术、人格的全面发展。”钱国旗说。

其中,理实一体的思政教育超越理论说教与实践体认脱节的困境,通过组织研究生开展鲁喀情新疆支教、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助力乡村振兴等社会实践活动,构建多元实践场景,将文化思政元素嵌入实践项目,强化专业能力与社会责任联动,推动思政在真实情境中的验证、深化、转化和内化。

而道术融合的思政教育将价值观引领与研究方法、专业技能有机结合,确保价值塑造与技术引领同步,突出研究生思政教育的高阶性,避免思政教育的“空心化”。

2023级研究生侯力文介绍,“通过参加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志愿服务技能大赛、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两创大赛等活动,深刻体会到专业能力培养不再寡淡,而是带着温度的价值实践——现在做科研会自觉融入国家和社会需求,这种知行合一的成长体验,正是我们最需要的精神滋养。”

“1+N”师资共同体,构建育人新格局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鲁东大学突破传统思政教师“单兵作战”的局限,完善“大师资”保障体系,整合学科导师、思政课教师、行业实践导师、文化学者等,形成“1+N”研究生思政教育师资共同体,形成“价值引领—文化浸润—学术支撑”的育人合力,突出其价值塑造责任,促进价值引领与学术指导深度融合。

同时,注重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中央党校及地方党校举办的专题研修班、骨干教师研修班、“周末理论大讲堂”等培训活动。鼓励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提高育人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破解思政难题,彰显文化赋能成效

钱国旗表示,“鲁东大学的探索实现了三个突破:突破文化育人碎片化状态,构建系统化育人体系;突破思政教育抽象化倾向,建立具象化实践载体;突破学科职能壁垒,形成全员育人合力。”

文化思政育人有助于解决部分研究生传统文化修养欠缺,思政课教学模式单一、忽视情景体验和实践能力提升等问题,取得了文化赋能思政教育的显著成效,已被多所高校学习借鉴。(转自:新华网 记者:秦来玲 通讯员:陈福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