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固态硬盘的擦写次数只有千次,用完以后会坏吗?

in #cn3 months ago

速度和容量,SSD 如今都做到了

它可以很快,也够能装

那么寿命呢,能不能靠得住

一块固态硬盘能用多久

谁在决定固态硬盘的寿命

机械硬盘的寿命一般以年计算

而固态硬盘的寿命则是由

闪存颗粒的 “写入寿命” 和“容量大小”决定

写入寿命即我们常说的擦写次数(P/E 数)

闪存分为 SLC、MLC、TLC 及 QLC

随着容量的不断提升

它们的 P/E 数逐级下降

以目前主流的 TLC 颗粒为例

PE 数在 3000-5000 次左右

我们知道

固态硬盘内部闪存完全擦写一次消耗 1 次 P/E

那是不是用完一块固态硬盘的 PE 数

它就要 “挂” 掉呢?

固态硬盘的寿命怎么计算

虽然擦写次数只有数千次

但它可不是个 “短命鬼”

其实对于固态硬盘来说

读取数据是不消耗使用寿命的

关键还是在写操作

计算 SSD 的最大寿命,一般可采用如下公式:

SSD 寿命 = (闪存 P/E × SSD 闪存容量) ÷ (写入放大系数 × 年数据写入量)

以一块 512GB 的 SSD 为例,其闪存 P/E 为 3000,写入放大数值为 5(较大值),年数据写入量为 10000GB。可以得到:(3000 * 512)/(5 * 10000)= 1536000 / 50000 = 30.72年

综上

一块 512GB 的固态硬盘

在每天写入约 30GB,写入放大数值为 5 的情况下

最高寿命可以达到 30.72 年

这个数据可信吗?

没错

但这是最大理论寿命

也就是说在这 30.72 年内

固态硬盘的各部件需完全正常

才可以达到这个使用寿命

那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固态硬盘的寿命呢?

影响固态硬盘寿命的 WAF

WAF ( Write Amplification Factor, 写入放大值 )

是影响固态硬盘寿命的关键指标之一

根据固态硬盘读写机制

在进行写入操作时

必须先将原有数据擦除

如此多次操作

实际增加的写入数据量与计划写入数据量的比值

就是所谓的 “写入放大”

举个例子

假设要写入 5GB 的数据

而要完成这个指令

SSD 实际执行的数据可能是 10GB

此时写入放大系数就是 2

写入放大值越高则对固态硬盘寿命影响越大

所以,写入放大值越小越好

衡量固态硬盘寿命的 TBW

那么如何更直观的衡量一块固态硬盘的寿命呢?

业界有个指标叫 “TBW(Terabytes Written)”

指固态硬盘支持的总写入数据量

它是衡量 SSD 寿命的主要参数之一

66c0839907f643242.png_e1080.jpg

以某态 TiPlus7100 1TB 版为例

其支持 600TBW 总写入数据量

也就是 614400GB 数据的最小寿命

据统计,常规使用情况下

1TB 的 SSD

基本四个月左右消耗 1 次 PE

而随着容量的提升

相同工况下消耗的 PE 次数会逐渐下降

同款 SSD 容量越大则寿命越长

当前,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固态硬盘产品容量、价格优势愈发明显,产品质量相当稳定。日常使用下,即使用到电脑更新换代,SSD 通常也可以正常使用。可以说只要没有不当的使用习惯,那对它寿命的担心,大可不必。

Sort:  

点赞,互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