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神作迭出,至今难以超越

in #china5 days ago

半夜里,那场超豪华派对正嗨到不行。
新科状元郎粲,穿着一身耀眼的红官服,眼睛紧紧盯着。这时,有名的歌姬王屋山开始舞动,她灵活地扭动腰身,跳起了当时最流行的六幺舞。
宴会上,韩熙载亲自上阵,敲起鼓来给大家助乐。
德明和尚一不小心闯进了热辣的艳舞现场,站在人群里显得有些不自在,但这完全没影响到其他人情绪的高涨,大家的兴奋劲儿一个劲儿地往上冲。
在不起眼的角落,藏着两位不请自来的观察家,他们默默记下当晚的所有细节:谁来了宴会,穿了啥衣裳,脸上啥表情……这些都逃不过他俩的法眼。
顾闳中和周文矩,是南唐画院的待诏,他们接到了国主李煜的秘密指令,得去完成一个神秘任务。李煜吩咐他俩,这事儿得悄悄进行,不能声张。顾闳中和周文矩一听,就知道这任务不简单。于是,他俩二话不说,就准备开始行动了。简而言之,就是顾闳中、周文矩受命于李煜,要去做一件不能公开的差事。
顾闳中把宴会上看到的和听到的,全都仔仔细细地画在了一幅卷轴上,然后拿给李煜看。他画得特别精细,连最小的细节都没放过。
李煜一打开那幅画,映入眼帘的就是传说中的那种尽情歌舞的场面,这下他打定主意,不再考虑让韩熙载担任那个职位了。
韩熙载是南唐历经三朝的老臣,特别有才华和本事,大伙都觉得他能当宰相。李煜心里也盘算着想让韩熙载来当这个相国,可是一想到朝堂内外对韩熙载的那些议论,他就犹豫了。
韩熙载到了晚年,那可是出了名的爱玩乐、不拘小节。他家里养了四十多位多才多艺的姑娘,能唱能跳还能奏乐。他经常邀请朋友到家里来聚会,每天晚上家里都是热闹非凡,歌声笑声不断。
为了保险起见,李煜特意派了个画师去,让他带着任务去参加韩熙载的宴会。
他琢磨着,要是能请画师用那神奇的画笔描绘一番,就能亲眼瞧瞧韩熙载,看他是否真的像外面传的那样,颓废得没法担当大任。
顾闳中是个听命行事的画师,他压根没想到,自己随手画的“小报告”,后来竟然变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画。
在中国悠久的绘画历史长河里,政治环境、社会思潮,还有皇帝的个人偏好,一直都在影响着这门艺术的发展走向。
【宋初的绘画与吞并战争】
顾闳中画的那幅《韩熙载夜宴图》里,李煜瞧见了韩熙载的眼神,迷迷糊糊还带着悲伤。这让他立马打消了让韩熙载当宰相的主意。
可李煜压根儿没察觉到,韩熙载这一切都是在故意演给他看的。
在李煜的爸爸李璟做皇帝那会儿,韩熙载心里就琢磨着要把中原给安稳下来。他跟李璟说,趁着中原那边乱,赶紧出兵往北打,可惜李璟没听他的。
过了好些年,中原那边从后汉变成了后周。在南唐朝廷里,有人聊起了北伐的事儿。韩熙载叹了口气说,北伐啊,以前是我心里头的大事儿,可现在看来,是实现不了了。
在他看来,后周的皇上郭威,那简直就是跟曹操一样的狡猾大佬。南唐连自保都费劲,更别说还想着往北打了。
不久之后,韩熙载向李璟进言,要他小心身边的人拉帮结派搞乱子,结果却遭到冯延巳、宋齐丘等人的打压,被降职发配外地。打那以后,他对局势的看法就变得更加消极了。
李煜在公元961年当上皇帝那会儿,中原早就是大宋的地盘了。
李煜挺看重韩熙载,打算好好提拔他,但韩熙载心里有数,明白天下局势。他跟别人聊过:“中原那边一直盯着咱们,等真龙天子一现身,江南这边肯定顾不上穿盔甲就开溜,我可不想成为历史的笑柄。”韩熙载清楚,中原统一是早晚的事,他才不会以南唐宰相的身份去投降中原,给自己留个千古骂名呢。
因此,韩熙载跟好友德明和尚透露说:“我这么做是为了故意搞砸自己的形象,好躲过当宰相这事儿。”
其实,他办那些热闹非凡、夜夜笙歌的私人派对,并不是自己真喜欢,而是为了“自毁形象”——故意演给李煜看,好让他彻底打消让我当宰相的念头。
李煜看了顾闳中画的画后,对韩熙载彻底没了念想。但他没想到的是,他的国家很快会因为另一幅画而灭亡。这事儿他压根儿没料到。
赵匡胤当上大宋皇帝后,他派了个使团去南唐。使团里头,有个画画特别厉害的人,叫王霭,他还给赵匡胤画过像呢。王霭有个秘密任务,就是要偷偷地画下三个人的样子:韩熙载、宋齐丘,还有林仁肇。
赵匡胤心里盘算着,南唐那三位大佬可得留意,画下他们的模样,以后定能派上用场。王霭这活儿干得漂亮,搞定画像后就回了北边。赵匡胤一看,高兴得很,赏了他不少好东西,还给他升了官。
但没过多久,南唐的宰相宋齐丘就失去了皇帝的宠爱,被贬官后,他跑到九华山隐居,最后在那里去世了。而宋齐丘的死对头,那个想当宰相的韩熙载,却选择故意让自己名声变差,就是不愿意当宰相。时间一晃到了公元970年,韩熙载也因病离世。这样一来,赵匡胤之前特别忌惮的南唐那三个人,就只剩下被称为南唐“战神”的林仁肇了。
那时候,大宋已经顺利摆平了西蜀、荆湖、岭南这些地方,南唐的处境变得非常危险。但林仁肇却觉得,这反而是南唐的一个转机。他跟李煜提议,说宋军这些年一直在打仗,长途跋涉,士兵们都累得不轻,这正是兵法里说的可以偷袭的好时机。他请求李煜给他几万兵马,让他去攻打淮南。
林仁肇建议道:“皇上,您可以对外界说是我起兵造反了。要是侥幸让我赢了,那淮南地区就归咱们国家了;要是我不幸输了,皇上您大可以把我全家都杀了,这样也好证明您之前啥都不知道。”
李煜一听,吓得脸色都变了:“你可别乱说啊,这样会害了咱国家的。”
公元972年,大概在王霭偷偷跑到南唐去画画十多年后,林仁肇的那幅画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这是一场“精明”的离间计。赵匡胤事先在大宋京城准备了一栋说是给林仁肇的豪华住宅,还在里面挂上了林仁肇的画像。等南唐的使者一来,他就故意带着他们参观,让他们瞧见那画像,好让他们相信林仁肇马上就要背叛南唐,投奔到大宋来,做这栋豪宅的新主人了。
使者一回建康,立马就跟李煜说了这事儿。
那些嫉妒林仁肇的南唐大将,像皇甫继勋、朱全赟之流,瞅准机会在李煜耳边嚼舌根。李煜一听,火冒三丈,也没细问缘由,就直接下令让人用毒酒害死了林仁肇。
搞定南唐最难啃的骨头后,赵匡胤立马带兵去打南唐。没多久,也就三年吧,南唐就被灭掉了。
宋朝把南唐全盘接手,地盘、钱财,还有那些名贵的画作,一样不落都归了宋朝。南唐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笔财富,包括那些被细心收藏的名画,都成了宋朝的囊中之物。宋朝就这么大大方方地全盘接收了。说起来,南唐的那些好东西,宋朝可是一件没落下,地盘、财宝,还有那些珍贵的画作,统统都被宋朝给收了。
南唐那时候的画画高手董羽、徐熙他们,跟着主子李煜一起被带到了汴京。顾闳中可能也去了北边,但南唐没了之后,他的故事就没人知道了。
那时候,不光是南唐,整个中国最顶尖的画师们,都随着大宋一点点统一全国,被召集到了新帝国的都城。汴京这块地方,慢慢就变成了绘画界的中心。
按照指令,那些投降的画家也参与到了打造新帝国风貌的队伍中。他们创作的壁画,把皇城里的宫殿和官府装饰得漂漂亮亮。这从视觉上表明,朝廷已经融合了江南、西南等地的文化,还意味着大宋作为大唐的接班人,已经成功实现了统治天下的壮举。
【花鸟,古典写实主义的高峰】
在中国,画画不光是为了好看,它还有政治上的作用呢。不过,宋朝的皇上特别喜欢的那个画师黄居寀,他的作品看起来跟政治教育没啥关系。
黄居寀是大宋从后蜀那边接过来的画家,特别擅长画花啊、竹子啊、还有禽鸟这些。这都是他家里一代代传下来的手艺。
他老爹黄筌,那可是当时画画最牛的大师。
听说后蜀的国王曾让黄筌在墙上画鹤,结果他画得太像了,把真鹤都给吸引过来了,站在画旁边。现在咱们能瞅见黄筌的一幅《写生珍禽图》,这画其实不是他正经八百的作品,就是他随手画的,用来给儿子练手的模板。不过啊,画里的麻雀、鸠鸟、乌龟、小虫子这些小动物,都画得活灵活现,就像要从纸上蹦出来似的。
黄居寀画画的技术和他老爸不相上下。有人说他特别擅长描边,线条有力又稳当,上色浓重又鲜艳,他画的竹林和鸟羽毛都栩栩如生,看起来特别自然。他有一幅作品叫《山鹧棘雀图》,画里面的景色和感情都融合得很好,充满了大自然的趣味,画得既精细又有灵气,大家都夸好。
黄居寀到了宋朝后,他和父亲的画画风格特别受宋太祖和宋太宗的喜爱,被称为“黄家富贵”,成了宫廷绘画的标准。那时候,想要进宫廷画院当画师,都得学黄居寀的画法,“黄家富贵”就这样在宋朝初期的画坛火了好多年。
那会儿,能和黄家父子比拼一把的,是南唐的徐熙。
徐熙这辈子从没当过官,跟黄家父子那些在画院里有正式职位的画家不一样,他是个自由自在的体制外画家。但这并不影响皇帝欣赏他的画。宋太宗看了他画的石榴图,直夸道:“画花果的,我就服徐熙,其他人的都不行!”
徐熙因为画花鸟画得特别逼真,活灵活现,所以在江南地区,大家都夸他是“绝笔大师”。
最后,徐熙凭借自己在体制外的画画本事,在花鸟画领域里跟“黄家富贵”齐名,大家都叫他“徐熙野逸”。他靠的不是体制内的支持,而是自己的一支画笔,就在花鸟画界闯出了名堂,跟“黄家富贵”各占半边天。
徐熙的孙子徐崇嗣,那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把徐家和黄家的画画技巧都学到了家,还自己琢磨出了一种新画法,叫“没骨画法”。这种画法可厉害了,画画的时候连草稿都不用打,直接上手就上颜色。
到现在,画院里面的黄派和画院外面的徐派,就像宋初花鸟画界的两座大山一样,各有各的风头。普通的画家,大多都会选择跟着黄派或者徐派学,不然的话,就会被人说成是没规矩、没师承的野路子画家。
北宋的花鸟画特别出名,就是因为它画得特别像真的。这其实跟中国传统绘画里那种追求意境的风格不太一样,反而是更偏向写实了。
黄家和徐家在北宋的花鸟画界称霸了几十年,后来,新一代的花鸟画高手赵昌出现了。赵昌的出现,打破了黄、徐两家的长期垄断,成为了花鸟画坛的新星。他的画作,风格独特,技艺高超,让人们眼前一亮。不再只是黄、徐二家的天下,赵昌的崛起,为北宋的花鸟画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他的出现,标志着花鸟画坛新一代大师的诞生。
赵昌是宋真宗那会儿的人,他给自己起了个号叫“写生赵昌”。从这“写生”俩字就能看出,他特别喜欢写实。据说啊,每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露水还挂在花瓣上呢,他就跑到花园里,围着那些花草树木转,手里拿着调色盘,一边看一边画,现场就把它们的模样给捕捉下来了。
赵昌到了老年时候,对自己的画作特别自豪,画好后就小心收藏起来,一般不轻易给人,也不卖。要是看到自己的画在市场上流传,他就会很生气,总是会自己出钱把它们再买回来。
易元吉是赵昌之后的一位画家,他原本打算学习花鸟画。但当他看到赵昌的花鸟画后,心里直嘀咕:“这世上高手可真不少啊!”自觉技不如人,易元吉就琢磨着不再专攻花卉了,而是转头去研究怎么画动物。
打那以后,易元吉在家后头挖了个池子,里头摆了些乱石,种了疏竹、丛花,还有芦苇,又养了好些水鸟。他天天就趴在窗台上,瞅着这些小动物们的一举一动,看它们咋玩耍、咋休息。
他老爱往外跑画画,一走就是好几个月。他会去荆湖那片地方逛,深入万守山百多里的深处,去观察那些猴子、獐子、鹿子啥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山林石头景色。他全都记在心里,用脚丈量,画出来的画特别有野外的那种自在劲儿。
易元吉靠着自己的聪明和勤奋,练出了一套别人难以企及的本事,厉害得让人惊叹。有人评价他画动植物的水平,那真是顶尖中的顶尖,没人能比得上。
他画画最拿手的就是猿猴。宋英宗那会儿,他被朝廷请去画院,专门画《百猿图》。可才画了十多幅,人就突然没了,说是病逝的。外面都传,是画院里有人因为嫉妒他,在酒里给他下了毒。
易元吉离世不久后,北宋超厉害的花鸟画家崔白就被皇宫里的画院给请去了。
这一年,崔白已经过了60岁的坎儿,迈入了花甲之年。
以前,崔白只是个普通的民间画师。后来相国寺遭了雨灾,被毁得不轻,他就去帮忙重画壁画。到了熙宁元年,也就是1068年,壁画终于画好了。宋神宗一看,特别喜欢崔白的画,直接就把他召进了画院。崔白这人性格比较洒脱,宋神宗还特别关照,说除非皇上自己下令,不然谁也不能随便让崔白画画。
崔白画画可真有两把刷子,他不用任何工具,随手就能勾勒出笔直修长的线条。他画的鹅、蝉、雀那叫一个绝,细致入微,跟真的一样,活灵活现,特别有自然野趣的感觉。
崔白没有宫廷画院的背景,加上他个性洒脱,特别喜欢实地写生,所以在北宋画坛上,他成了改革的大旗手。他让北宋那持续了一百多年的老一套花鸟画风,来了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崔白有幅超有名的画,叫《双喜图》。画里头,俩山鹊正盯着一只棕兔子看,兔子呢,一脸懵圈。这一刹那,就让崔白这位高手给逮住了。画里虽然是冷冷清清的秋天景儿,但讲的就是大自然里平常的小动物故事。从这能看出,画家观察生活那叫一个仔细,让人看了还想再看,回味无穷。
这些顶尖的画家们,画画时都特看重写实和逼真,觉得这是最基本的功夫。这背后啊,其实跟当时的社会思潮有着紧密的联系。
宋朝初期,理学慢慢火了起来。受到“北宋五子”的带动,那种探究事物本质、深入钻研自然规律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影响着文人墨客们的审美眼光。
在画画这事儿上,说白了就是用咱那细致的眼睛去观察,然后用心去描画每一个东西,力求做到把它们的真实样子都给“琢磨透”。这样一来,咱就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了。
理学的“理”啊,原本说的是把玉切开后看到的那个纹路,后来意思就多了,像整理东西、有秩序、讲道理这些。说到画画,比如要画得花鸟虫鱼特别像真的,那就得看画家对大自然里那些“纹路”懂不懂行了。
从宋朝早期黄筌到中期崔白那会儿,花鸟画可没少变。每次变化啊,都是理学对画画的影响一点点加深。一开始,画家们就图个像,后来呢,就追求起那个“穷理尽性”来了,就是说,他们开始琢磨画里的深层道理。到了最后,画家们都有了自己的魂儿,能在画里藏进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还显示出自己的修养和境界。
北宋时候有个很有名的书画鉴赏大师叫郭若虚,他说了这么个观点:要是讲起画佛道人物、仕女牛马来,宋朝的画家可能没之前的画家画得好。但要是说到山水林石、花竹禽鱼这些,那可就是“今人胜过古人”了。
很明显,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宋代不仅在花鸟画上有很高成就,山水画也发展到了极致。下面,咱们就来聊聊山水画吧。
【山水,大师辈出的年代】
北宋时候,山水画突然火了起来,这事儿得从五代那会儿说起,再往细了说,就是晚唐,大概公元9世纪的时候。那会儿,大唐帝国开始走下坡路,各地也开始割据混战,跟山水画的兴起时间差不多。
早先时候,从汉朝一直到唐朝,中国画里画得最多的就是人物。
儒家觉得,画画不只是为了好看,它还能让人变得更好。画上那些了不起的历史人物,大家一看,心里头就受鼓舞,觉得有力量。正因为这样,历朝历代的皇帝都特别喜欢人物画,都很推崇。
阎立本,大家称他的画作为“唐画之最”,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推动下,他画了不少人物画,比如《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还有《职贡图》,这些画都是为了帮助政治宣传。
唐代画画最牛的人吴道子,尽管没留下任何真画,连可信的仿品都没有,但这并不影响他被后人当成大神供奉。听说他画的佛教人物,能让人看得汗毛直竖,心里直打哆嗦,感觉冷飕飕的。
在大唐盛世那会儿,好多厉害的人物画大师用他们的画儿,把唐朝那股子蓬勃向上的劲儿给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那个画《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张萱,他专门画贵族美女,通过她们那种奢华享受的日子,让人一眼就能瞧出大唐的繁荣和开放。
安史之乱后,大唐的黄金时代就此中断,国家开始走下坡路。那时候,士人们的心态大变,不再像以前那样热衷追求外在的功名,而是更多地转向内心的探索。那些专为统治者喜好画的贵族和宗教故事画,慢慢就没落了。画家们的眼光,也开始转向了大自然。
在这个时代,出现了非常了不起的山水画大师荆浩。
荆浩呢,他是在唐朝快结束的时候出生的。到了五代后梁那会儿,因为战乱频繁,他不想当官了,就跑到太行山的洪谷隐居起来,还给自己起了个“洪谷子”的别称。他在那儿自己种了几亩山田维持生计,平时就钻研山水画。
他画画时融入了北方山水那种壮丽雄伟的风格,画起来是“笔墨兼具,水墨交融”,勾勒和皴擦的笔触刚劲有力,显得特别大气磅礴。因为这种风格,他被大家称为北方山水画派的开山鼻祖。
他写了本超有名的书叫《笔法记》,里面讲了个故事,说他山里碰到个老爷爷,两人一问一答,说了画画时的六个关键:气、韵、思、景、笔、墨,简称“绘景六要”。这本书在古代山水画的理论里,那可是经典中的经典。
荆浩的山水画作和理论观点,影响真的很大。五代、宋代的人们都将他的作品视为标杆。荆浩之后,有个叫关仝的京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冒了出来,他带着北方山水画派继续发展。
关仝小时候就跟着荆浩学画,着迷得连吃饭睡觉都顾不上了。等他把本事学到手,画的山水画不光超过了荆浩,还特有关陕那片山水的味儿,大家都叫他的画“关家山水”。
那时候,南边的山水画界也出了位大佬,名叫董源。
董源大部分时间在南唐度过,特别受到南唐中主李璟的看重。他给李璟画了一幅《庐山图》,李璟一看就非常喜欢,让人把画挂在卧室,天天都能欣赏到。
挺有意思的是,董源刚开始是学习荆浩的画法。不过呢,因为南方的山和北方的山差别实在太大,他后来就直接照着江南的真实山水来画,不再追求那种奇怪险峻的画风。就这样,他成了南派山水画的创始人。
据说,历史上的评价说他的山水画风格“自然纯真,这在唐朝可是找不到的”,意思就是唐朝的画家们画不出这样的风格。
巨然是董源的亲传弟子,他年轻时在南京的开元寺当了和尚,跟着董源学到了真本事,后来把南派的山水画画得特别出色,让这一派别更加有名了。
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里头聊起南派画画的两位高手,他是这么说的:“董源画画那是真的厉害,特别是画秋天的山景和远远的风光,他老爱画咱们江南实实在在的山,不整那些奇奇怪怪的。还有建业那个和尚巨然,他学董源那一套,结果两个人都画得特别好。”
到这个时候,五代十国那会儿,中国山水画迎来了第一个火爆时期,大家把荆浩、关仝、董源、巨然这四个人叫做“荆关董巨”四大高手。
北宋把南唐灭掉后,董源和巨然都去了汴京。到了宋朝,董源成了南派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他和跟着荆浩、关仝学画的李成,还有后来的范宽,三个人被大家叫做“北宋三大家”,特别有名:“这三位大师各领风骚,以前没有过,以后也没再出现,他们让山水画的规矩都全了。”
李成后来被人捧为“北宋三大家”里的头一号,但他活着的时候可没那么风光。那时候的皇上宋太祖赵匡胤,更喜欢人物画和花鸟画。再加上李成这人性格直,不愿意去巴结权贵,所以一直没能混出个名堂。他一身本事没地儿使,只好把心里的憋屈都画到那些冷清的画儿里头去了。
他留有一幅超有名的画,名叫《读碑窠石图》。画里头,冬天的一个田野上,有位老爷子骑着骡子,停在一块老石碑前面,正低头瞧碑上的字呢。离他不远的地方,山丘连绵起伏,树上叶子都掉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在寒风中挺立着。这幅画啊,就是用这些枯树、石碑和老爷子,营造出一种冷清、荒凉的感觉,让人感觉到历史的沧桑和个人的无奈。
李成在公元967年去世,当时只有49岁。他走了80年之后,才有个真正懂他的“伯乐”出现,那就是宋神宗赵顼,那时候赵顼刚好出生。
听说啊,赵顼他奶奶,就是宋仁宗的那个皇后曹氏,为了让赵顼开心,特意找来了好多李成的画,然后贴在屏风上。赵顼一看,那叫一个高兴,整天都围着那些画看,简直爱不释手。
李成这辈子过得挺坎坷,可惜他到死都没能知道自己的画后来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不过呢,他的名气是越来越大了。宋朝的人都说,李成画画就像是跟大自然心有灵犀一样。后来,那些山水画的大师,比如范宽、许道宁、郭熙这些人,都拜李成为师,学习他的画技。
范宽一开始是学着李成的样子画画,但后来他突然有了新领悟:“我跟着别人学,还不如直接跟大自然学;而跟大自然学,又不如跟着自己的心走。”于是,他跑到终南太华山里隐居起来,天天对着山水观察、画画,根据眼前的景色自由发挥,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画的山峰又厚又稳重,看起来特别大气磅礴,整个画面给人一种井井有条、非常和谐的感觉。
范宽最有名的画作得数《溪山行旅图》。画里头,大山特别显眼,占满了整个画面,山顶上树木密密麻麻。两座山峰之间,一条像银线一样的瀑布哗啦啦地冲下来。山脚下呢,雾气蒙蒙的。要是不仔细瞧,几乎看不到人。得靠近点儿看,才能发现两个小人在赶骡子队,还有座桥,以及半遮半掩的寺庙——这些都是人活动的迹象,剩下的全是大自然自己的力量,人根本比不上。
这画真是绝了,全世界都难找到第二个,难怪明朝的大画家董其昌会说,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宋朝画里的头一份儿。
要说能和《溪山行旅图》在气势上比肩的宋画,那就得提郭熙的《早春图》了。这幅画创作于1072年,算是郭熙晚年的心血之作。画里那股子不安分的劲儿,真是扑面而来,给人一种全新的山水雄伟感。
那时候,宋神宗刚开始推动变法,郭熙在朝廷画院那可是大红人。所以说,有人就琢磨了,这画不光画了早春时候的大自然美景,还藏着变法刚开始的意思呢。
郭熙可真是个不凡的人。他原本是个画画高手,还是个道教信徒,四处游历。一直到六十多岁,多亏了宰相富弼的推荐,他才被刚坐上皇位的宋神宗赵顼请进了皇宫的画院。
宋神宗对山水画那叫一个痴迷,他特别喜欢的李成已经不在了。这回可好,他找到了个还在世的山水画大师,心里头那个高兴啊,打算得好好对待这位大师。
郭熙进了皇家画院后,让北宋早期的画院开始重视起山水画来。据说,宋神宗特别喜欢郭熙的山水画,喜欢到“专门腾出一座大殿给郭熙作画展”,就是说,那座大殿里挂满了郭熙的画。因为这,郭熙和李成一起被人们叫做“李郭”。
然而,郭熙也没能避免被皇帝喜好所左右的命运。
宋神宗在位的18年里,有位山水画大师火得不行。但新皇帝,也就是宋神宗的儿子宋哲宗赵煦一上台,他就不吃香了。他的画被从宫殿的高墙上摘下,结果变成了裱画师傅用来擦桌子的布。
咱们不清楚那天上地下那事儿发生时,郭熙还在不在人世,但人生嘛,总是变化无常,这事儿哪儿都一样,艺术界也不例外。
宋神宗的儿子宋徽宗赵佶一当上皇帝,那影响的可就不单单是艺术和艺术家们的事儿了,整个国家的未来都跟着悬了起来。
欧阳修在宋朝写了本《新五代史》,这本书是中华书局2015年出版的。
脱脱是元朝的人,他写了本《宋史》。这本书是中华书局在1985年出版的。
王仲荦写了本《隋唐五代史》,这本书是200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的。
《宋徽宗》这本书,是美国作者伊沛霞写的,翻译者是韩华。它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2018年出版的。这本书讲的就是宋朝的皇帝宋徽宗的故事。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换了个方式,由伊沛霞讲述,再经过韩华翻译,让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宋徽宗这个历史人物。书里的内容很吸引人,让你感觉就像是在跟宋徽宗聊天一样,了解他的经历和宋朝的那些事儿。而且,这本书的语言也很接地气,读起来不费劲。总的来说,要是你对宋徽宗感兴趣,或者想了解宋朝的历史,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它是由伊沛霞创作,韩华翻译的,2018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高居翰老美写的那本《图说中国绘画史》,李渝给翻译的,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出版的。
高居翰老美写的,宋伟航翻译的《隔江山色:聊聊元代绘画(1279到1368年)》这本书,是2009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的。
任道斌写了本书,书名叫《美术的那些事儿:任道斌聊中国美术》,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2009年出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