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共生时代:协作效能的七项修炼
最近有机会和不少朋友聊 AIGC 的应用,也受邀做了一些相关的分享。我发现,虽然大家对 AI 充满热情,但“如何才能真正用好它”似乎是个普遍存在的困惑。这恰好也促使我把自己日常工作中,那些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与 AI 协作的方法和经验,进行了一番系统性的梳理和沉淀。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的,更多是基于这些实践提炼出来的、关于提升 AI 协作效能的一些“策略”层面的思考。我知道,没有案例支撑的策略讨论可能会显得有些抽象——这次为了能更聚焦地探讨核心思路,我确实省略了不少具体的实例。但我相信,理解了这些相对底层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指南,或许更能帮助我们举一反三,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与 AI 高效协作的门道。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我是如何尝试理解和引导我这位时而聪明、时而“任性”的 AI 伙伴的。
首先,摆正心态:认清谁是谁,界限在哪里
我觉得,这一切的基础,是先想清楚:AI 在这场协作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而我,又该承担哪些责任?
对我而言,AI 更像是一个协作者、加速器,甚至是灵感的激发器。它能帮我快速处理信息、生成文本、分析数据,甚至提供一些我没想到的角度。但它绝不是最终的决策者,更不是可以“甩锅”的对象。
我,作为人类用户,必须是那个把关者、决策者和最终负责人。这意味着,无论 AI 给了多么“完美”的答案,事实核查、价值判断、伦理考量以及确保信息安全合规这些底线,始终是我不能也不该推卸的责任。尤其是在处理一些严肃的工作任务,比如涉及具体业务流程、规章制度或是需要保护的敏感信息时,这一点尤为重要。
所以,在每次和 AI 互动前,我都会习惯性地在心里过一遍:“这个任务,AI 最擅长的是什么?哪些环节是我必须亲自掌控、仔细审核的?” 这个简单的自问,能帮我从一开始就设定好合作的框架和边界。
策略一:当自己都“说不清”时,让 AI 帮你定义“好问题”
有时候,最大的障碍不是 AI 不理解,而是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清晰、专业地提出要求,对吧?尤其是在接触一个不熟悉的领域或任务时,那种“我想要个东西,但我说不清具体要啥样”的窘境,想必你也有过。
这时,我发现一个很有用的技巧,我称之为“元提示词”——利用 AI 的知识库,反过来让它帮我思考,应该如何给它下达一个高质量的指令。
比如,我要写一份自己不太熟悉的市场分析报告,与其直接说“给我写份报告”,我会尝试这样问它:
我想让你帮我写一份关于 [某行业] 的市场分析报告。为了让你能写出一份专业、有深度的报告,我应该在指令中明确哪些具体的要求和信息?请你帮我思考一下,并列出清单。
AI 通常会基于它的知识,给出一系列建议,比如需要明确报告的目标受众、时间范围、分析维度、关键数据点、报告结构等等。这个过程不仅能极大地提升后续指令的质量,让我拿到更符合预期的结果,本身也是一个学习和梳理思路的过程。对于撰写专业文档、策划复杂方案,或者任何需要遵循特定规范的任务,这招都特别管用。
策略二:化繁为简,像项目管理一样拆解任务
面对一个宏大、模糊或者步骤繁多的复杂任务,比如要撰写一篇长篇研究报告,或者策划一个包含多个阶段的大型活动,如果我们直接把整个目标一股脑儿地丢给 AI,结果往往不尽人意。这有点像让一个新手厨师直接挑战制作一席满汉全席,大概率会手忙脚乱,成品也难保证。
我的做法是:像做项目管理一样,先把这个复杂任务拆解成一系列更小、更清晰、可执行的子任务。
比如写报告,我会先让 AI 帮我构建一个报告的大纲或框架。等框架得到我的认可后,再针对每一个章节或关键部分,与 AI 进行更聚焦的深入交互,让它填充内容、提供资料或进行分析。最后,再由我来进行整体的整合、修订和润色。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AI 对每个小环节的理解会更精确,输出质量更有保障,也更容易控制过程,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这让驾驭复杂任务变得更加从容和可控。
策略三:告别“脑雾”,用 AI 做你的“思维整理师”
我们的大脑里常常塞满了各种零散的想法、模糊的担忧、碎片化的信息,乱糟糟一团,有时会陷入所谓的“脑雾”状态,感觉无从下手。这时候,AI 其实可以扮演一个非常出色的 “思维整理师”。
我会把那些不成体系的想法、顾虑,甚至只是一些关键词,都“倒”给 AI,然后请它帮我进行一次 “清晰思考”。
提问的方式大概是这样:
“我正在思考 [某个问题或主题],目前脑子里有些乱,大概有这些想法/担忧/点子:[尽可能列出来]。请帮我清晰思考。比如,帮我识别出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可以从哪些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有哪些可能的解决方向或下一步行动建议?”
AI 利用它的信息组织和逻辑构建能力,往往能帮助我快速地将这些零散的思绪系统化、条理化,甚至能点醒我一些之前忽略的角度。这对于问题诊断、初步的方案构思、工作思路整理,或者准备会议议题都非常有帮助,能大大加速思考进程,为后续更深入的分析和决策打下基础。
策略四:拥抱不确定性,用“探索式对话”激发创意火花
当然,AI 不仅仅是执行和整理的工具,在需要创新和发散思维的场景下,它也能成为激发创意的有趣伙伴。尤其是在那些没有标准答案、需要“脑洞大开”的时候。
关键在于不预设终点,进行开放式的、引导性的“探索式对话”。
我会更多地使用这样的提问方式:
“关于 [某个挑战或机遇],有哪些我们还没想到的可能性?”、“如果我们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会怎么样?”、“假设 [某种条件发生改变],那我们能做些什么不一样的事情?”
鼓励 AI 进行联想,提出各种(哪怕是看似不靠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我扮演的角色更像是引导者和评估者,适时地追问、挑战,或者将有价值的火花捕捉下来,再进行下一步的聚焦和深化。这种方法在活动创意策划、新服务模式构思、探索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时特别有用,常常能帮我打破思维定式,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路径。
策略五:永远的“质检员”,对 AI 的输出保持批判性审视
这一点,请允许我特别强调一下,虽然可能有点“泼冷水”,但它真的、真的、真的太重要了:永远不要默认 AI 输出的内容是完全正确和可靠的! 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扮演好 严格的“质检员” 角色。
AI 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这也就是所谓的“幻觉”现象。它可能编造事实、数据,或者给出看似逻辑通顺但实际上有谬误的结论。
因此,批判性的审视和交叉验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的习惯是:
- 首选权威来源核实: 对于任何关键的信息、数据或结论,特别是那些会影响决策的内容,我一定会去查找官方文件、可靠的数据源或者行业内的公认标准来进行比对。这是最重要的一步。
- 利用 AI 进行辅助交叉验证(注意,只是辅助!):
- 我会尝试用不同的模型或平台问同一个问题,看看结果是否一致。
- 我会反问 AI 其信息的来源,要求它提供可供查证的出处(虽然它有时也无法提供或提供虚假来源,但这本身也是一个判断信号)。
- 我会要求 AI 提供反方观点或分析其自身结论的局限性。
- 我会变换提问的角度或措辞,看看它的答案是否依然稳定。
- 结合常识与经验判断: 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基本的常识来判断 AI 输出内容的合理性。
只有经过这样审慎的检验,我们才能相对放心地“继承”AI 的成果,确保最终输出的准确性、逻辑性和可靠性。
策略六:反馈的艺术,逐步“训练”出更懂你的专属助手
最后,我想说,与 AI 的每一次交互,其实都是一次“微调”和“训练”它的机会。把它想象成一个非常聪明但需要引导的学徒吧。
你给出的反馈越是具体、清晰、有建设性,它就学得越快,下次也就越能理解你的偏好、标准和风格。
- 当它做得好时,不要吝啬肯定,明确告诉它“这部分写得很好,因为[原因],正是我想要的风格/逻辑/重点”。
- 当它做得不好时,也要具体指出“这部分不行,[原因],我希望你改成[具体要求]”。
- 如果可能,提供一些你期望风格的范例片段,让它有更直观的学习材料。
这个过程需要一点耐心,特别是对于反复出现的问题,可能需要持续地引导和修正。但长远来看,这种“反馈的艺术”能够让你逐步“训练”出一个更懂你、更能满足你个性化需求的 AI 助手,从而大大减少后期修改的工作量。
写在最后
这些所谓的“策略”或“心得”,其实并没有多么神秘。它们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动习惯的调整。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方法也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的任务和场景,灵活地组合运用。
和 AI 高效协作,关键不在于把它奉为无所不能的神谕,然后对其输出全盘接受或感到失望;而在于理解它的长处与短板,将其视为一个需要我们去引导、去检验、去共同成长的伙伴。
这确实需要练习,需要我们投入思考,甚至改变一些过去的工作习惯。但相信我,一旦你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你会发现,这位新“伙伴”真的能让我们的工作和思考过程,变得更加高效、深入和富有创造力。
希望我这些不成体系的唠叨,能对正在探索如何与 AI 更好地相处的你,带来一点点启发。
Upvoted! Thank you for supporting witness @jsw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