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锡安主义(犹太复国主义)组织与纳粹德国的合作历史,
关于锡安主义(犹太复国主义)组织与纳粹德国的合作历史,现有资料显示双方在1933年至1941年间存在多领域的隐秘互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合作:《哈瓦拉协议》
1933年,锡安主义组织与纳粹德国经济部签署《哈瓦拉协议》(Haavara Agreement),旨在通过资本转移推动德国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根据协议:
- 运作机制:德国犹太人将资金存入特拉维夫的哈瓦拉公司账户,犹太进口商用这些资金购买德国商品出口至巴勒斯坦,移民抵达后兑换等值的巴勒斯坦英镑。
- 纳粹的动机:通过出口缓解经济危机,同时驱逐犹太人。
- 锡安主义的收益:推动巴勒斯坦犹太人口增长(从10万增至60万),为建国奠定基础。
- 争议:协议设定了最低1000英镑的移民门槛,导致贫困犹太人无法离开德国,最终被屠杀。
二、军事与情报合作
1.哈加纳与纳粹党卫军的接触
锡安主义军事组织哈加纳(Haganah)与纳粹党卫军帝国保安部(SD)存在联系。例如: - 党卫军犹太事务负责人利奥波德·冯·米尔登施泰因(Leopold von Mildenstein)多次访问巴勒斯坦,与哈加纳官员会晤,并派遣下属赫伯特·哈根(Herbert Hagen)合作情报交换。
- 哈加纳官员波尔克斯曾表示愿为德国提供中东地区情报支持。
2.极端组织的结盟提议
极端犹太复国组织伊尔贡(Irgun)领导人亚伯拉罕·斯特恩(Abraham Stern)于1941年秘密向纳粹提出结盟计划,提议共同对抗英国以换取支持以色列建国,但希特勒未采纳。
三、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共识
1.种族主义理论的契合
纳粹理论家阿尔弗雷德·罗森贝格(Alfred Rosenberg)公开支持锡安主义,认为其有助于驱逐犹太人;锡安主义者则利用纳粹的反犹政策,迫使欧洲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
2.锡安主义者的亲纳粹言论
德国锡安主义报纸《犹太评论报》主编罗伯特·韦尔奇(Robert Weltsch)在1933年宣称,纳粹的“反自由主义特质”与锡安主义立场相符,呼吁犹太人迎合纳粹分类以强化民族认同。
四、争议与后续影响 - 以色列的否认:相关合作被以色列政府长期否认,部分文件至今未解密。
- 历史评价:锡安主义者辩称合作是为了“拯救犹太人”,但以色列活动家埃利泽·利夫内(Eliezer Livneh)承认“拯救生命只是手段,建国才是目的”。
- 伦理争议:合作被批评为牺牲底层犹太人利益,优先保障资产阶级移民,间接导致大屠杀中更多平民死亡。
结语
锡安主义与纳粹的合作是复杂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涉及经济需求、政治投机与意识形态的短暂交集。尽管双方最终因战略分歧终止合作,但这段历史揭示了极端民族主义与实用主义结合的吊诡性,也成为当代中东问题的重要历史注脚。
#cn #whalepower #lifestyle #cn-reader #news #zzan #dblog #diamondtoken #marlians #upfundme #actnearn
Upvoted! Thank you for supporting witness @jsw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