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央行数字货币的特洛伊

in STEEM CN/中文6 days ago

在人类历史上,每当权力试图披上技术的外衣时,往往不是为了服务人民,而是为了更好地掌控人民。这听起来或许有些阴谋论的意味,但若我们以自由意志主义者或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视角去审视当下金融体系中一个正在悄然推进的“温柔陷阱”——稳定币(stablecoin),便会意识到,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一场由权力主导、以技术为名、意图重塑货币体系、最终实现全面金融控制的宏大布局。

所谓“天才法案”,听起来像是某种天才俱乐部的准入门槛,但其实它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法律提案,最初由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2023年竞选期间提出。该法案旨在为高净值人士和“杰出人才”提供一个快速移民美国的通道。尽管打着“天才”的旗号,但其本质却更像是为富人和权贵设计的VIP通道。它象征着一种趋势:在全球化时代,国家越来越倾向于将资源和权力集中于那些他们认为“值得”的人手中,而不是以公平、开放的方式对待所有个体。这种趋势,在金融领域尤为明显,而稳定币正是这场权力重构的金融版本。

稳定币,顾名思义,是一种价格稳定的数字货币,通常与美元、黄金或其他资产挂钩。不同于比特币那种波动剧烈、难以用于日常交易的加密货币,稳定币试图在去中心化世界中引入“锚定机制”,从而实现价格稳定。听起来是不是挺理想的?一个既拥有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又没有价格波动困扰的货币体系?然而,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所谓“锚定”,意味着背后必须有某种中心化的机制来维持价值稳定——而这个机制,通常就是国家或大型金融机构。

稳定币的出现,表面上是为了解决加密货币的波动性问题,为数字金融提供一种“稳健”的选择。但实际上,它更像是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一次“试水”或“前哨战”。正如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描绘的极权社会那样,一个可以被追踪、被编程、被控制的货币体系,意味着政府可以精确地知道你买了什么、去了哪里、跟谁交易、甚至什么时候花钱。想象一下,如果你的“数字美元”在特定时间无法使用,或者因为你发表了“不合适”的言论而被“冻结”——这不是科幻小说,而是稳定币背后的潜在现实。

更令人不安的是,稳定币的锚定机制往往与国债挂钩。美国政府的债务问题早已不是新闻,但用稳定币作为“全球背锅侠”的手段,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金融创新。当一个国家的债务已经高到无法偿还的地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全世界一起承担。通过将稳定币与美国国债挂钩,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实际上是在向全球投资者发出一个隐性邀请:“来吧,把你的钱投进来,成为我们债务游戏的一份子。”这样一来,原本属于美国国内财政问题的国债,被包装成了全球投资者可以“放心持有”的资产,而稳定币则成了这个过程中的完美媒介。

从奥地利学派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无异于一场大规模的资本错配(malinvestment)。稳定币的“稳定”是人为制造的幻觉,其背后的国债支撑一旦崩塌,整个系统将面临系统性风险。更糟糕的是,这种“稳定”是以牺牲自由和隐私为代价的。自由意志主义者一直强调,货币的本质是信任与自由的结合,而稳定币恰恰是在削弱这两者:它不是基于市场自由选择的结果,而是由权力机构强制锚定的工具。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稳定币一无是处。它的确在某些应用场景中提供了便利,比如跨境支付、智能合约结算等。但如果我们将稳定币视为未来货币体系的基础,那就必须警惕其背后的权力逻辑。它不是一场技术革命,而是一场权力重构。它不是为了让普通人拥有更多的金融自由,而是为了让权力拥有更高效的控制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所谓的“天才法案”与稳定币形成了某种微妙的呼应:前者为特定人群打开特权通道,后者为特定权力结构打造金融工具。两者看似不相关,实则都在服务于同一个目标——构建一个由少数精英主导、大多数人被管理的世界。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未来,至少不是自由主义者所追求的那种未来。

或许有人会说,技术的发展总是中性的,关键在于如何使用。但历史告诉我们,当一项技术被权力掌握时,它的中性往往很快就会被打破。稳定币的可编程性、可追踪性和中心化控制特性,正是这种趋势的集中体现。在一个“1984”式的世界里,货币不再只是交换的媒介,而是监控的工具、控制的手段、权力的象征。

因此,当我们面对稳定币这一新兴事物时,不应只是从技术或效率的角度去评判它,而应从自由、隐私和权力结构的角度去审视它。我们是否愿意生活在一个每一笔交易都可能被记录、被审查、被干预的世界?我们是否愿意让货币再次成为权力的奴仆,而不是自由的守护者?

答案或许并不遥远。但如果我们不开始思考这些问题,那么未来的选择权,将不再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Sort:  

Upvoted! Thank you for supporting witness @jsw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