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日战争到12日战争:中东军事冲突的演变与启示

in STEEM CN/中文yesterday (edited)

image.png

中东地区历来是国际冲突的热点区域。历史上曾爆发过多次中东战争,但每次持续时间都不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色列与埃及之间的"六日战争"。而近期,以色列与伊朗之间又爆发了一场持续12天的冲突,其局势更为复杂,甚至直接牵动了美国的介入。

这场新型冲突的作战样式呈现出显著变化。六日战争还只是使用相对现代化的武器,打的一场二战样式的空地协同装甲突击式闪电战。而以色列此次则采用了地面渗透、特工突袭与暗杀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辅以高强度空袭,并未动用大规模地面部队。伊朗方面则以弹道导弹和高超音速武器来弥补空中力量的不足,对以色列实施打击。

尽管在美国的协助下拦截了大部分目标,伊朗的导弹仍对以色列重要城市特拉维夫及沿海基础设施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破坏。最终,在美国轰炸伊朗福尔多核设施后,为双方(主要是以色列)提供了台阶,才达成了和平协议。这一解决方式颇有《三国演义》中吕布辕门射戟调停刘备与公孙瓒冲突的意味。

这场奇特的12日战争留下了诸多未解之谜。首要问题就是:这场冲突中究竟谁胜谁负?历史上的六日战争,以色列是无可争议的胜利者,这一点从领土变化中显而易见。而此次以伊冲突并未爆发大规模地面战斗,完全是远程交火,双方互有损失。

从损失规模来看,伊朗无疑更为严重。整个战争期间,伊朗防空力量几乎毫无作为。事实上,伊朗曾从俄罗斯引进过先进的S-300和S-400防空系统,也从其他国家有限引进了相关技术。从俄乌战争的经验看,这些俄制防空系统虽称不上最先进,但仍能发挥相当作用。这说明伊朗的防空系统在空袭前就已被地面渗透小组严重破坏。这些昂贵装备伊朗无法自产,难以补充。

其次是大量革命卫队高层指挥官被斩首。官员损失尚可弥补,但多名核技术专家遭暗杀则是难以挽回的损失。相比之下,以色列的损失要小得多。

然而账不能完全这样算。虽然伊朗大部分导弹被拦截,许多发射车也被以军空袭摧毁,美军还派出地中海舰队的萨德系统协助防御,但仍有多枚导弹突破防线。伊朗的高超音速武器确实能有效突破导弹防御系统,虽然实际战果有限,但造成的破坏不容忽视。

值得注意的是,拦截系统的精度要求远高于攻击导弹——需要命中高速移动的目标,而导弹只需击中固定目标。这种精度差异导致防御成本远高于攻击成本,这也是以色列仅维持12天战争的原因之一。一旦拦截弹耗尽,以色列将完全暴露在伊朗导弹火力之下。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伊朗能在持久战中获胜。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以色列拥有核武器,若到生死存亡关头必将使用。因此持久战对双方都无胜算。

话题还没完,今天先说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