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元年
你想过何时是地球元年吗?如果追溯到地球存在之始,那么,地球元年久远至极,而且根本无法确定一个“元年”。如果考虑某种意义上的“历史新纪元”,那么有一个著名的候选年份:1917年,据说那年的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但在俄罗斯人自己不再看好十月革命之后,还说“1917年是地球元年”已经难以启齿。实际上,“何时是地球元年”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因而存在许多不同的备选方案,其中较近者就是:北韩人坚决相信,这一年就是金日成的生年!他们真的就是这样给世界史纪年。还有许多其他划定“元年”的方法,不无可取的理由。考察这一类的“元年”,颇有历史价值,或许还不失现实意义。
史前年代
不要一看到“史前年代”这几个字,就急忙去“三星堆”之类的地方寻找考古文物。此处所说的“史前”,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之前”,而是“有完整的地球史之前”,也就是在本文意义上的“地球元年”之前。但刚刚提到,有各种意义的“地球元年”,而这岂不意味着有多种意义的史前年代?这件事暂且搁下不论;反正一旦确定了地球元年,“史前年代”的意义就不成问题。此处仅仅指出,史前年代有一些区别于“史后年代”的主要特点。
“史前年代”显然包含了文明史出现之前的年代,但这并非它的特点,它与“文明年代”有一个并不很短的交集。特别,人类出现在“史前年代”,那时的人类也有了低水平的文明。
重要的是,“史前年代”的人类居然还没有“发现”地球!这意味着,在那时的人类意识中,地球还不是一个清晰的概念。这包含几方面的意思。首先,那时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大地是一个球体。“大地如球”固然是少数古希腊学者的天才洞见,但其后两千年都未进入大众意识。其次,即使极少数人有了朦胧的地球概念,也没有对于地球各个部分的明确印象;尤其是对地球的另一半,几乎还一无所知。
总之,对于“史前年代”的人类来说,完整的地球概念,既未进入他们的知识系统、流行文献,也未进入大多数人的意识;地球还是一个有待发现的未知领域!
不过,终于来到了“发现”地球的门槛。
1493年
今天,恐怕连小学生也不能接受一个缺了一半的地球。然而,就在这样一个“残缺”的地球上,早期人类竟然懵懵懂懂地生活了千百万年,似乎并未意识到有多大的欠缺。我不知道,中世纪的那些学富五车的大学者,是否明确讨论过地球的“残缺”问题。
不过我相信,在“地理大发现”的前夜,对于一个欠缺一半的地球,那些最富有探索欲望的人,是愈来愈不能满意了。尽管如此,对于可能存在的“未知土地”,人们甚至还没有最朦胧的想象,那毕竟远远超出人们的常识之外。
然而,到15世纪之时,在“文艺复兴”刺激之下的欧洲人,处于越来越明显的躁动之中,他们不能再满足于欧洲这块“狭小”的土地了。有两种力量在驱动着这些不安分的人:探索未知领域的求知本能;寻求新的商业机会的趋利欲望。当时,非洲东西两岸的近海航海与贸易活动日益频繁,人们密切地关注着航海家们积累起来的信息,这些信息愈来愈强烈地刺激着这些海上豪杰的雄心。
这一切都天命般地指向一个日子——1493年!
那时,肯定不止一个航海家有一种朦胧却强烈的愿望:到大西洋的彼岸去!只是,他们并不清楚彼岸是什么。在当时的第一号航海大国葡萄牙与西班牙,这类人士最多。但首次成功的桂冠,却被一个意大利人摘得,这个人就是后来妇幼皆知的传奇人物哥伦布,其大名不仅载入了航海史的史册,而且理所当然地载入“地球史”的史册——正是他开启了“地球元年”!
当时哥伦布的目标远没有今天看来那么辉煌,他不过是指望发现一条通向印度的新航路而已。他没有到达印度,却意外地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也就是发现了那个可以实实在在地落脚的西半球;那个自古以来都残缺的地球终于变圆了!哥伦布在西半球登陆的那一年,亦即1493年,不是“地球元年”又是什么呢?
哥伦布的这份荣誉似乎并未板上钉钉,争夺它的大有人在,其中就包括某些“建功”心切的中国人。人们的理由是:在哥伦布之前早就有人到了美洲!这没错;但争夺荣誉者忽略了一件事:只有哥伦布在当时就将美洲的发现告知了全世界!
1521年
其实,说“哥伦布终究没有发现地球”也没错,他至死都将新大陆当作印度了。如果当年他不是终止于美洲,而是继续西行,就会真的到达印度,而这就实现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发现地球”才更加名副其实。只是,这个荣誉却被哥伦布错过,它属于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
在哥伦布登陆美洲之后的近三十年中,陆续去美洲寻求财富者无数,却少有人试图继续西行,或许主要是那样做并不容易。只是到了1518年,麦哲伦才组织了那支后来载入史册的船队,他志在完成环球航行。不要以现代人的认知想象,以为“环球”不过是临门一脚罢了。实际上,麦哲伦的船队整整花了三年,而且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最大的牺牲就是麦哲伦本人的遇害。在到达菲律宾后,麦哲伦死于与菲律宾人之间的武装冲突。这是真正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麦哲伦没机会知道这次航行的最终结局了。他的同僚于1521年完成了余下的航程,当然这并不影响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荣誉。
在航海史上,麦哲伦的名气似乎稍逊于哥伦布,他毕竟是哥伦布的开创性航行的后继者。但实现“环球航行”这件事的重要性,却一点也不能低估;不妨说,是麦哲伦真正发现了地球!因此不能不说:
1521年确实是某种意义下的“地球元年”。
麦哲伦与哥伦布两人的人生似乎并无交集,在航海贡献方面,应当也不会有什么争执。但文化史学者就未必没争执了:作为“地球元年”的候选者,1493年与1521年哪一年更有竞争力呢?作为开拓者的哥伦布,似乎略占优势,但他终究没有“发现”地球啊。
1860年
“发现地球”这件事固然意义重大,但当时与地球人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主要的欠缺是:在环球航行之后,地球的各个部分——尤其是东西两半球——仍然处于彼此缺少联系的分离状态,地球人很难感到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整体,根本谈不上什么“人类大家庭”,就是今天已经广泛流行的“地球村”概念,那时也还没有现实性。
这就使得1521年作为“地球元年”不那么具有喜庆色彩。地球人还得等待某种决定性的变化,尤其希望在彼此的沟通上出现划时代的进步,这种“划时代”将确定一个新的、或许更可取的“地球元年”。只是这件事并未来得那么快,它让人类整整等了340年!
在许多方面,1860年的到来都不特别引人注意。那时的中国人多半熟睡不醒,没注意这个世界正在发生快速变化,根本不知道机械驱动的庞然大物在英格兰土地上风驰电掣,更不知道电在制造真正的魔幻世界!因此,1860年第一次实现大西洋两岸的无线电通讯这件事,并没有成为中国的新闻。
大西洋两岸的无线电通讯,在欧美许多文明国家中则引起了真正的震动。在那时,一种“完全不费时间”的长距离通讯的出现,完全是一种突破最大胆想象的“魔术”。直到那时,不同大陆之间的距离都是数以万里计。而就在实现无线电通话的那一刻,人们不能不感到,地球在一瞬间突然变小了,变得不那么辽阔了,真正成为一个可以彼此对话的“地球村”了!
1860年,理所当然地成了“地球村”的诞生之年。让这样一个标志性的年份作为“地球元年”,你能反对吗?
1945年
地球即使成了“地球村”,也远不是一个大家庭,更没有“大家庭”的那种格局与气氛。最起码,它也该有某种家规模样的东西吧。如果进入联合国时代,这种要求就不成问题了。
就是到今天,还有一些不明事理的人在想象:联合国是一个“世界政府”!联合国离一个政府不知还有多远;即使今天这样一个松散的、四不像的东西,能够竖起来且维持到今天,也够不容易。你可能不知道,联合国的前身——国际联盟——就因早产而夭折了。
联合国是二战的产儿。为对付强悍的战争狂人,英美苏等大国邀集一帮小伙伴,组成了盟国。丘吉尔与罗斯福是高瞻远瞩的政治家,意识到世界的多难与国际社会的无序,决心在全新的理念下实现国际联合。还在战争期间,国际巨头及其顾问们就频繁协商,筹划联合国的章程、组织构架与实施路线。就在战争结束之际,在主要发起人罗斯福已辞世的情况下,盼望中的联合国终于降世。
只有在这时,世界才真有点大家庭的雏形。无论如何,这是一个新时代的起点,而且是真正的地球村时代的起点。只要联合国不解体——今天看来,对这件事人们未必还有完全的信心——联合国大会就会一届届地开下去,而依此为线索,世界史就有了一个颇具公信力的纪年法。如果是这样,那么,联合国的元年,岂不理所当然地成了“地球元年”!这样一种逻辑,你能反对吗?
但这终究不过是一个行文假设,虽然不乏理由,亦不乏启示,但不可能铸成一个正式决议,在联合国大会上付诸表决,因而不可能准确地知道,它能获得多少人的支撑——这些,并不在我的关注之内,也不是本文的一个必要注脚。
联合国后来如何了呢?今天联合国还在,它身上不再有当年人们幻想中的光环,早就成了一个吵吵嚷嚷的俱乐部。它所解决的问题,或许还不如它造成的问题多。联合国的开创者们当年不屑一顾的人,今天愈来愈成为联合国中的显贵,他们的声音比任何人都大;架势比任何人都强悍,以致后来者不免发生错觉:他们才是联合国的真正主宰!如果是那样,是否应当有一个新的“地球元年”来临呢?只是,这种问题恐怕该由我们的下一代去回答!
中国与地球元年
上述种种,似乎大部分与中国无关。地球概念进入中国太晚了,直到现代的前夜,中国文人们还在津津乐道“天圆地方”。一个连地球是否存在都茫然无知的国家,怎么能参与“地球元年”的讨论呢?
然而不管怎么说,大约自一百年前起,中国就跌跌撞撞地进入了地球村,虽然在很长时间内都不是一个热心的积极参与者,但也不是一个他人容易忽略的成员。客观公道的评价似乎是:联合国的大多数成员对中国期望甚高,中国对自己的期许也不低,而所起的实际作用,则在以上两项估计之下。
前面所提议的“地球元年”,中国将意下如何?最可能的回答是:
一个也不赞同!
我的估判就是如此。有类似认知的人,未必很少。他们将提出什么新建议吗?就别提了,他们对国家意志的影响等于零!
那么,中国希望有什么样的“地球元年”呢?
这件事与纪年法有一点联系。中国古代一直依君主的年号纪年。辛亥年间,旧纪年法显然无法再用,于是就有好事者搬出了黄帝的生卒年代,提议以黄帝的生年作为新纪元的元年,这样算来,公历元年就是黄帝纪元2750年。这种纪年法原则上也没什么问题,但是否为世界承认,用起来是否方便,则是另一个问题。
当然,尽管本文提议了一系列“地球元年”,但并无用作纪年的设想,不过是表达对特殊年份的尊重与纪念而已。
就是在这种意义上的“地球元年”,只要机会合适,中国就会毫不客气地表达自己的意志!那么,可能的选择是什么呢?不妨也猜测一下:中国设想中的“地球元年”,就是开始由“中国引领地球”的那一年!究竟哪一年,当然暂时还是一个秘密,姑且等待着吧。